1997年5月8日,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来到江苏省连云港新浦汽车总站,与这里35年如一日,坚持拉雷锋车的车站人员亲切会面。
一位叫杨得祥的诗人以优美的诗句记录了这次会晤1997年5月8日的新浦:
清晨的露珠都在注目;雷锋生前的亲密战友,赶来与雷锋车的亲切会晤。
话语,有点哽咽;心潮,有些奔突。35年的感悟呦,全化着两行晶莹的泪珠……
原以为雷锋,早已离开自己的国度。
没想到他在港城,正悄悄地落户。这需要什么样的信念呦,
才能使口号变成脚步?
这需要什么样的恒心呦,才能使冬笋长成翠竹?
该诗的标题为《乔安山的眼泪》。据新浦汽车总站站长范德喜说,乔安山看到雷锋车的班组成员后,他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乔安山没有想到千里之外遇到了一群知音。在共同经历了离开雷锋的日子之后,乔安山默默品味雷锋35年。在这35年中,雷锋本身也遭遇了世态炎凉。当雷锋热像风一样吹过去之后,冷落和贬损也开始洒向雷锋。然而雷锋默默无语。雷锋活着的时候也曾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冷嘲热讽,他也曾苦恼过,也曾哭过鼻子,但雷锋就是雷锋,他总是默默的,既不争辩,也不申诉。他仍默默地做好事,并不在乎别人怎样说。因此,乔安山知道雷锋、深知雷锋。他认为学雷锋首先应该懂雷锋,和雷锋的灵魂融为一体才算真学雷锋。乔安山知道雷锋的灵魂在哪。那些把学雷锋当做应景文章的人,那些把学雷锋做好事当做交换筹码的人,那些借学雷锋玩花活哗众取宠邀功请赏以加官晋爵的人,他们永远读不懂雷锋,他们永远只了解一些皮毛,他们不知道雷锋的灵魂究竟在嗖。
乔安山知道雷锋的灵魂在。
所以他一看到雷锋车就泪流不止。
1997年5月8日的那一天,乔安山在江苏省北端靠近山东的一处地方,据说这里曾是《西游记》和《镜花缘》的故乡,它既出水晶又出海鲜,这个地方就叫连云港,就在这个市的新浦汽车总站,乔安山发现了一群知道雷锋的灵魂在哪的人,于是,他禁不住泪水涟涟。于是,诗人说:乔安山的眼泪,就是雷锋的遗物。
1963年春天,当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之后,新浦汽车总站长途服务组的七位小伙子和姑娘们都听到了那隆隆滚过的春雷。看看全市许多战线都动起来了,他们几个也慌得不行,惟恐落在别人的后面。可是,怎么向雷锋同志学习呢,学他什么呢?大伙就一直琢磨。他们几个顺着要是雷锋在新浦汽车站,他的目光会向哪个地方盯,他的思想会向什么地方想的思路,不禁一下子豁然开朗。
从新浦汽车站到火车站约有500米的路程,按说这段路程不算太远,但大凡从汽车站下车的旅客,许多是要转车去火车站的。旅客常常背着大包小包,有的拖儿带女,还有一些老弱病残,对他们来说,这500米就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如果雷锋来到新浦车站,他的目光会放过这一段宛如人生的旅途吗?不会。
大伙异口同声。
于是长途组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就行动起来。初时他们没有用车子,因为那时车子很贵,他们只能用扁担挑,用手提。他们用竹子做了三个扁担,等旅客从长途汽车上下来,他们就围上去,问需要不需要转车,问明白后,他们就用扁担挑着大包小包,有的帮着旅客扶老携幼,再把旅客送到火车上去。
他们感觉到自己很像雷锋。就这样他们干了半年。
年底时,车站领导表扬了他们,并奖给他们一辆平板车,还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雷锋车,一块儿送给他们。
雷锋车从此诞生了。
如今,雷锋车已经38岁。
38年来,雷锋车换了6辆,人换了6茬,但雷锋车一直没有停下来。38年来,雷锋车接送旅客约10万人次,接送行李16万件,送危急病人等300多人,累计行程13.8万公里。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精神长征,凡是参加长征的雷锋车成员,一个也没有掉队。
她叫李保英,是第一代雷锋车手。1963年,她还不满20岁。那时她是汽车公司修理厂的一名学徒工。她那时爱看的书是《雷锋日记》,看得久了,雷锋的模样就在她眼前活起来。她也学着雷锋的样子开始做好事,她看长途组的同志利用休息时间接送旅客,就去当帮手,时间长了,就觉得离不开这个集体了,长途组的人也舍不得她,汽车站领导就出面和汽车公司协商,把李保英给调了过来。
一天晚上,李保英在候车室发现了一个孤零零的小男孩。当时候车室旅客稀少,李保英看看周围并没有关照他的人,再看看孩子东张西望的神色,就放不下心来了。李保英上前询问孩子,孩子怯生生地回答说,他叫刁洪海,今年9岁,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了,他一直与奶奶相依为命。前不久,奶奶又去世了,洪海成了无依无靠的人。好心的村民们给洪海说,去找你的生身母亲吧,只有她才是你惟一的亲人。于是村里的人就给他凑了路费,让洪海从响水到东海县岗埠农场去找母亲。哪知从响水到连云港后天色已晚,已没有去东海的车了,这可是孩子没有想到的事情,他不知道该怎样度过这个夜晚。李保英看着孩子那期待的眼神,母爱之情油然而生。她想起了雷锋的目光,如果今夜他在新浦,如果他看到孤苦无助的小洪海,他会离开他吗?李保英熟悉雷锋的目光,他永远洒向那些孤苦无助的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雷锋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对每一个受困者和遭受厄运的人来说,雷锋永远是一棵不倒的圣诞树,他本人就是中国的圣诞老人。他不会在灯红酒绿中去趋炎附势,不会在纸醉金迷中锦上添花。他永远只会雪中送炭,他只会出现在弱势人群中间。他是天使一般的人。
李保英也浑身洋溢着天使般的光泽。他在小洪海最无助的夜晚给了他一份温暖和惊喜。李保英把小洪海领回了家,帮他洗澡,为他换上干净的衣服,给他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然后让小洪海甜蜜地进入梦乡。这是苦孩子刁洪海平生以来所度过的最温馨的夜晚。仅仅是一个夜晚,就使小洪海明白了,爱是人间的太阳。
第二天,被爱的太阳照射和温暖了一夜的小洪海,苍白的脸上有了些许红润。他被李保英送上了去东海的汽车,当他回眸一望时,他依恋的目光里闪现着儿子对母亲才有的那种神情。
从此,李保英真把小洪海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在李保英关爱目光的注视下,小洪海健康地成长着,从上学到参军,再到结婚,李保英一直在物质上接济他,在精神上关怀他。
刁洪海从一个苦孩子变成了幸运的孩子。
然而,李保英自己的孩子却没有刁洪海那样幸运。事情缘于李保英的爱心上。一次,正当班的李保英看到一个带婴儿的母亲,无论如何也哄不好哭闹的孩子,她就关切地走上前去,帮那位母亲哄婴儿。听那位母亲说,孩子正在生病,高烧不止,而自己又没有奶水,没办法哄住大哭不止的孩子。看孩子这样,母亲难过得直掉泪。那时李保英正在哺乳期,儿子和眼前这个孩子差不多大,听着孩子的哭声,李保英不由自主地把生病的婴儿抱在怀中,为婴儿喂起奶来,直到婴儿吃够了奶,甜甜地睡着后才还给那位母亲。回到家后,她又抱起了嗷嗷待哺的儿子……哪知李保英喂生病的婴儿时乳房上已携带了病毒,儿子旋即就大病一场,他染上了小儿麻痹症,从此落下了终身残疾。据医生诊断,这一切都因交叉感染所致。
然而,李保英无怨无悔。
她不认为这是因爱而惹的祸。
就这样,李保英把雷锋车一直推到了退休,从人生的春天一直推到了人生的秋日。
她叫朱秀兰,曾是雷锋车组的第二代组长。她拉雷锋车到了第15个年头的时候,医院诊断她得了癌症。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朱秀兰仍然惦记着雷锋车,因为她是雷锋车组长,雷锋车已经20岁了传到她手里的东西她不能把它丢失了,这是她对第一代雷锋车手立下的誓言,也是她们共同的感情信物。她常年生活在需要救助的人群中间,她已经习惯了推着雷锋车行走,已经习惯了车站嘈杂的声音,还有那温热和浑浊的候车室气息。她好几次从病房里偷跑出来,为的就是再感受感受雷锋车的感觉。就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候,她拉着女儿肖彦的手,让女儿答应她接过雷锋车,继承她一个雷锋车手的光荣和使命。肖彦果然来到了新浦汽车站,接过了妈妈手里的雷锋车,一直推到现在。回忆妈妈朱秀兰,肖彦这样对笔者说:
世上只有妈妈好,我有一个好妈妈。妈妈善良、和蔼、热情、宽容的母爱,深深扎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在记忆模糊的岁月里,妈妈常领一些奶奶、婶婶回家,在我上中、小学的时候,妈妈还是经常领许多奶奶、婶婶回家,就像服侍亲人一样。那是一个冬天的黄昏,妈妈下班回来,扶进一位老奶奶她面色灰黄,好像病得很重;我和爸爸知道,家里又来了新奶奶。妈妈对我和爸爸说:这位大娘从山东过来,受了风寒,病倒在候车室里,我就接她回来了。爸爸听后,赶紧去医院给老人开药,服侍老人吃药后,又腾出我的小床给老人睡下。当时,我们家的住房只有十七平方米。当晚,爸爸又只好去单位休息了。第二天早上,老人烧退了,妈妈买来许多好吃的,把老人送上回家的客车。临别时,老人泪流满面地说:好闺女,你的恩情,俺咋报答呀。妈妈很动情地说:大娘,你就当我是你的女儿吧。从此,我们家又多了一位亲戚。
妈妈总是这样,时时为他人着想,从不顾及自己。
1983年初,一张癌症诊断书打破了我们家匆忙而幸福的生活,犹如晴天霹雳。但妈妈很平静,很坦然,对我们说:没什么,动过手术就好了。为了不给组织上添麻烦,她决定不去外地治疗,就在本市医院做手术。三个月后,伤口还没有彻底痊愈,她就回到车站叉拉起了雷锋车,往返于大街小巷,直到病情恶化。组织上强行让她休息,她流着泪找到当时的宋燕南书记说:宋书记,我知道,我时间不多了,我不能没有工作,不能没有这些亲人。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我们做好一桌菜,等妈妈回来,等呀,等呀,都快一点了,也不见妈妈的踪影。爸爸不放心,忙领着我们姐妹去车站找她,到了候车室发现妈妈正坐在长椅上,拉着一个面黄肌瘦的女孩在说话。见我们来,急着对爸爸说,这孩子得了肝炎病,想不开,从家里跑出来寻短见。爸爸听后,转身跑向医院,一会儿,拿来许多药,妈妈又将组织上刚发给她的20元营养费给了那个女孩,说:不碍事的,小毛病,抓紧时间治,能治好的,有什么困难再来找我,你叔叔在医院工作,方便着呢。那姑娘哭了,只是不住地点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妈妈她就是这样把生命的最后时间都献给了工作和需要她帮助的人们。
1984年1月,癌症夺去了妈妈仅仅37岁的生命,那时,我还不到16岁。妈妈走了,撇下我和年幼的妹妹、多病的父亲,撇下了她心爱的工作,带着一点欣慰,带着许多遗憾,匆匆地走了,永远地走了。这就是我的妈妈。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像妈妈那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妈妈去世不久,组织安排我到汽车站工作,上班第一天,领导把我领到雷锋车旁边,说:这是你妈妈生前拉过的雷锋车,你要像妈妈一样,按照你妈妈临终的嘱托,好好地工作,拉好雷锋车,要时时刻刻把旅客当亲人。当时我哭了,在场的叔叔、阿姨都哭了。从此,我就像妈妈那样,和车站的叔叔、阿姨们,拉起了雷锋车,不论严寒酷暑和风雨交加,从未间断过。
记得那是个炎热的夏天,空气沉闷,简直像要下火,我和组里的姐妹去车站拉雷锋车。正在这时,其中一位脸色黝黑、个子不高的旅客上前向我们打听一个扎着两根大辫子、个子高高、一见人就笑的服务员,问她在哪里。原来,几年前,这位旅客去连云港出差,不小心把钱包丢了,是我妈妈帮他买的车票。在场的姐妹们马上就明白了他说的那个人就是我母亲,我含着眼泪对他说:那就是我妈妈,她已经不在了。那位旅客听到后先是吃惊,后是难过,他动情地说:真想不到,好人啊6好闺女,现在你接过妈妈的班,好好干,大叔有空就来看你。话语虽短,却给了我力量,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
我还有一件难忘的事,一天,我刚要下班回家,宋书记把我喊住了,神情十分沉痛地对我说:小彦,这封信,组织上让我给你看一看。原来是灌云县四队镇的一个女孩写给我妈妈的一封信和汇款单。信上说:好阿姨,在我痛不欲生的时候,遇到你,使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虽然你也是病人,可是你那么乐观、善良、热情,使我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气,我要向你学习,做你那样的人。这20元钱,是我病好后修鞋挣来的,现在还给你,祝你早日康复,我会来看你的!信未读完,我泪流满面。妈妈,你听到了吗?有这么多人想着你!念着你!我在心里千遍、万遍地呼唤着:妈妈,你走得太早了,太早了。37岁的生命是短暂的,可在短暂的生命中,您帮助过那么多的人,我永远也忘不了您临终的嘱托。那天早上,天很冷,我早早起来温习功课,可是您醒得比我还早,您对我说,要替我梳头,扎一个好看的蝴蝶结。可是您颤抖的双手。怎么也梳不通我打结的长发,我对您说:妈妈,还是我自己来吧。我看到您哭了,泪珠落到了我的脸上,梳子终于从您的手里滑落……您一把搂住我,对我说:妈妈对不起你们,没能好好照顾你们,你还小,我舍不得你去工作,可是把你交给车站,我就放心了,那里的叔叔、阿姨,会像我一样疼爱你,关心你,那里有雷锋车,妈妈,现在我已长大,我深深地懂得了,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是您把这无私、博大的母爱献给了工作和需要您帮助的人们,并将您一生的追求和对雷锋车的深深眷恋留给了我。
从妈妈的生平中,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和人生价值,更加坚定了我沿着妈妈末走完的路走下去的决心,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我永远都不会放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个信念,走雷锋那样的路,做雷锋那样的人,将雷锋车一代一代拉下去。
一位诗人曾写诗赞美朱秀兰一株来自深山的幽兰,一株暗香浮动的幽兰。22岁与雷锋车结伴,一路足迹撒一路花瓣。37岁与雷锋车永诀,圆圆的句号是圆圆的花环……
她叫藤士花,是一位烈士的妻子。按照有关规定,作为烈士的遗属,她有权选择全市最好的单位,但她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当一个雷锋车班组的服务员。
我是1985年从赣榆邮电局调到市区来的。当时我的情况比较特殊,孩子他爸在部队因公牺牲,市领导为了给我换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为我安排了市盐务局和市邮电局两个单位任我选择。说来也巧,也许是个缘分,以前我爱好篮球运动,经常从汽车站乘车到外地参加比赛。那时雷锋车的事迹已家喻户晓,我更是羡慕已久,每次路过都要看看雷锋车,长途服务组的姐妹们与雷锋车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我突然有了一个非常强烈的想法:去汽车站工作,去当一名普通的雷锋车服务员!于是,我把自己的想法与家里说了,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说:那种伺候人的工作,又脏又苦又累,你图个啥?我与朋友商量,得到的仍是不理解、不支持,许多朋友劝我说:士花,这是你生活和工作的转折点,不要错过这个好机会。
那些天,我辗转反侧,怎也睡不着觉,从心里感谢组织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但是,我向往汽车站,我爱雷锋车,更爱那些可亲可近的姐妹们。于是,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新浦汽车站。
到了车站,领导安排我在车站小卖部工作,小卖部的工作虽然清闲,但我不是图清闲才到汽车站的,说句心里话,我是冲着长途服务组的姐妹们来的,是冲着雷锋车来的。在我的一再请求下,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长途服务组,当了一名服务员。在姐妹们的帮助下,我很快掌握了服务要领,我的师傅徐梅的言行也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她们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旅客的精神,成为我工作中的一面镜子,我处处以她们为榜样,脚踏实地地干好本职工作,使自己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今天的一名共产党员,并把对党的感情、对旅客的爱心、对事业的热忱奉献在岗位上。
回顾我和雷锋车结伴的十几年的历程,我还记得这样一件事,那是一年春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和两位服务员用雷锋车到火车站接送旅客,由于那班火车晚点,我们在寒风里足足等了40分钟。火车终于到站了,下车的三位上海旅客,直奔我们的雷锋车,他们高兴地说看到雷锋车就像看到了亲人一样,一句话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当我们把这几位旅客送到家后,返回自,己家时,已是夜里12点多了。望着窗户里闪亮的灯光,我知道儿子又趴在被窝里,眼巴巴地盼着我回来,于是,我边开门边轻声地呼唤着:伟军,妈妈回来了。孩子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扑进我的怀里,而是哇的一声哭了,用他那冻得冰冷的小手,紧紧拉着我的手说:妈妈,妈妈,我害怕,你天天只顾上班,不要我了。我一把把孩子搂在怀里,鼻子一酸,眼泪就不住地掉下来,我对孩子讲:好孩子啊,你是男子汉,要像你爸爸那样……说到这儿,我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想起了牺牲的丈夫。作为烈士的妻子,我有责任把他未尽的事业继续下去;作为孩子的母亲,我有义务把他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从那以后,孩子仿佛真的长大了,懂事了,再也不害怕了。有一天。夜雨哗哗地下个不停,我刚把几个旅客安排在车站住下,看到雨幕中一个孩子高一脚矮一脚地走过来,走近一看,原来是我的儿子,孩子是专门来给我送雨衣的,看到他淋湿的头发和冻紫的小脸,我和在场的姐妹们都心疼地落泪了。
雷锋车组就是我的家,姐妹们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大家都能做到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群众一时难,不仅给了我很大的安慰更坚定了我以雷锋为榜样,把旅客当亲人的信念,也使我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叫陈叶俊,是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性。笔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的有关节目中看到过她,当时,她正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她的年轻和美丽总是被人误认为是电影界或戏剧界的女明星。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个漂亮女人,成了雷锋车的第六代传人。
陈叶俊原本是要到货运公司当会计的,然而她却来到了新浦汽车总站长途服务组。
当陈叶俊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时,她的侄儿说,姑姑,你干啥不好,拉个破车干吗?难看死了。侄儿一向为有她这个漂亮姑姑而自豪,全家都把她当做家里的门面,平日里娇着护着,谁也没想到她却拉起了雷锋车,拿侄儿的话说,一天到晚拉个破车,活像个收破烂的。全家谁也不理解陈叶俊的内心世界。
然而陈叶俊却义无反顾。
此时已是1993年,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涌动,雷锋车驶进了相对陌生的路径。汽车站、火车站的广场上,私人个体车主,替人搬运行李的脚夫,都过来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都打出自己的标牌,花花绿绿好生热闹,而雷锋车依旧是那般模样,和它们相比,倒有些形单影只势单力薄的感觉。更要命的是社会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以金钱为主体的交换方式,有偿服务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主要纽带。而雷锋车的存在,反而被视为另类和不正常。在这样的情势下,陈叶俊的选择较之过去就显得悲壮得多。
一个姑娘家,而且是一个漂亮姑娘,拉着半新不旧的破三轮车(别的姑娘鼻子上架着墨镜,开着锃光瓦亮的流线型跑车,那派、那爽,那才是都市现代女郎?,不仅如此,还要与那些个体车主争夺旅客,还要扯着嗓子喊:下车的旅客,我们是新浦汽车站学雷锋小组,请把行李放在我们车上。陈叶俊初次喊时嗓子细细的,她本来想用很大很大的声音喊出来的,她想把声音像一条长长的红丝线,从广场这头甩到广场那头,让那些跟她争的向别人要钱的主儿都住了口,让那些旅客顺着她的红丝线直牵到她的跟前,谁知那声音就是不听话,她眼看着那红丝线软软的飘飘的,仅飞了四五米就落到了地上,像弯弯曲曲的一条蛇盘在那里。这不争气的声音不但没引来旅客,反而引来广场上一阵哄笑。这哄笑声反而刺激了倔强的陈叶俊,她不服输的性格点燃了她的激情,于是这一次,她的嗓子又尖又亮,几乎是一字一顿吼出雷锋车三个字的。在黑夜里,陈叶俊终于喊出了她想要的声音,这声音把有偿服务的结构动摇了,把人们曾经丢失的东西找回来了,把曾经麻木的情感复苏了雷锋车组的服务员们终于为雷锋车争得了一席之地。这一席之地的争夺,实际上从肖彦人组时就开始了。肖彦人组时是1984年,那时私营经济就已经活跃起来,有人就开始对雷锋车风言风语,但大的动作他们还不敢。到了崔梅和藤士花的时候,就公开抢生意了。而到了陈叶俊这一段,正是有偿服务占上风的时候,虽然有雷锋车抗争,但被人认为只是一种思想意义上和文化意义上的争夺,雷锋车是一面旗帜,是一个标志,是雷锋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一个时代的遗产。但雷锋车到底是风中的旗帜,它在现实世界的声音,总会在雷锋车手的心中回响。
这些事情李保英、朱秀兰她们没有遭遇过。
然而,肖彦、徐梅、藤士花、陈叶俊她们都遭遇到了。
雷锋车和谁争位置?和私人车主、和下岗职工、和生活困难者。有时这种争夺甚至很激烈,这些人骂她们是吃饱了撑的,他们说,你们端着公家的饭碗,有吃有喝,干吗还抢我们的生意?你们推雷锋车是为了信仰,为了捍卫雷锋这面大旗,我们是为了生存。我们一家老小老婆孩子眼睁睁指望我弄俩活命钱。你们是为了崇高,我们是为了生活,就是雷锋活着他也不能夺我们的饭碗呀,你们这样做未免太不人道了?
市场经济中的雷锋车,在一种相当复杂的路面上颠簸。雷锋车手们需要理论上的支持。
肖彦说:刚开始,那些私人车主们还有些怕我们,后来随着形势发展越来越强硬起来,他们有时会恼羞成怒大声叫骂我们,我们也不能和他们对骂,只能默默忍受。领导有时也来和我们一起挨骂。我们说这是在骂声中成长,在骂声中前进。我们的真实想法是雷锋车是几代人心血铸就的,是无私奉献的一面旗帜,它是我们汽车站的传家宝,也是我们连云港市的传家宝,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把它丢掉。但是,要说我们挨骂的时候仍然很高兴,很从容,也确实不是这样,我们心里也不好受……
藤士花:心里不好受不仅仅为挨骂,还有那些蹬三轮的下岗工人、那些人的真正的生活处境。他们家庭确实困难。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的心情很矛盾,在我们看来,我们是维护一种荣誉,为了一种信念。但它们看来是为了饭碗。荣誉、信念和饭碗哪个更重要?这样的权衡常常在我们心里造成波动……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雷锋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迷茫和考验。在雷锋车和个体车主及下岗工人之问发生争夺看似简单,实际隐含着重大的理论问题。
有人说,市场经济执行的是利益动力原理,它是以个人主义、个人利益为考量的原点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基本活动都和经济有关,人因之也叫经济人。经济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经济人面前,道德、正义、情感是微不足道的。他们的眼里永远只有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才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追逐目标。在这种情势下,和连云港雷锋车争夺位置的另一方是常的,如果不为钱,不为利,他们何苦冒着酷暑严寒推人拉脚?特别是下岗工人,他们更值得同情,他们拉车是为了养家活口,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推论,惟一站不住脚的似乎只有雷锋车,因为它是追求大公无私不计报酬的,它不属利益驱动的原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另类。而另类似乎不应该受到社会的表彰和提倡,也不应该成为社会的主流话题。
这种看法有些道理,但却失之偏颇。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长吴加庆说:雷锋车精神对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首先,市场经济不仅不排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相反更需大力倡导和弘扬这种精神,用雷锋精神奏响时代的主旋律,并使之转化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其次,优良传统贵在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倡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因为经济的发展决不仅仅是投入、产出、效益等纯经济问题,经济效益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为民众而生产和工作,才能赢得广大民众的认同和支持。为人民服务精神还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取决于技术力量、工艺水平等方面,但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强烈的质量和责任意识必定会促使诸多名牌产品得以逐步形成。名牌产品既是物质实体,也更包含为人民服务的诚意。
1998年2月24日,江苏省委宣传部组织了学习雷锋车、弘扬雷锋精神理论研讨会。会上,专家们提出,雷锋车35年如一日的集体奉献精神,形象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精神合力。在当今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凝聚力,精神合力在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社会的价值体现呈多元、功利的取向,因此,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功利和道义的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雷锋车给人以多种启示:从个体而言,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群众一时难,以奉献社会为乐事,这一人生追求,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人际关系最需要的精神支撑;从群体而言,像雷锋车的姐妹那样,敬业爱岗,无私为社会奉献,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公平的交易原则和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高效廉洁的政治生活。人们通常讲的精神变物质,德与得相通,道理就在其中。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雷锋车精神代表的这种民族文化力、精神合力,也将化为无限的物质动力,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关于雷锋车的意义至今仍在讨论。但雷锋车一天也没有停止下来。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从岁月的尘埃中凸现出来。
把蒙尘拂去,雷锋的名字仍然熠熠闪光。
雷锋纪念馆位于抚顺市望花区,始建于1964年。主要纪念建筑物有毛泽东同志手书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碑、雷锋巨型花岗岩雕像、雷锋事迹陈列馆和雷锋墓。
雷锋生前多次来过望花区,这里距他的营房不远,他熟悉这里的地形地貌,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雷锋担任校外辅导员期间,他经常带青少年们在这一带举行活动。雷锋逝世后,地方政府和部队的领导斟酌再三,最后确定把纪念馆的位置选定在这里。如果雷锋的灵魂有知,他不会感到冷清,不会感到陌生,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不远处就能看到营区的楼房,就能听见战友嘹亮的歌声。他每天还能看见他辅导过的女孩子像蝴蝶一样飘飞过来,那些男孩子蹦蹦跳跳像小鹿般跑来跑去。
从1964年到现在,雷锋纪念馆屹立在这里,成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标志。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主体建筑是一栋二层楼的旗帜形大楼(一眼望去,宛若一面巨大的凝固在天地之间的旗帜?,在亿万人众心底,它已经而且永远是一面猎猎飘扬的精神大旗。
纪念馆占地5.7万平方米。在苍松翠柏之问,雷锋的雕像高高地耸立着。雷锋那身战士装束,现在的年轻人已经陌生了,他手捧《毛泽东选集》,面部呈现的幸福表情,也有许多年轻人不理解。但这确实是真的雷锋的表情,也是那一代绝大多数人的表情特征。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这种表情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确实发生过,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这种表情特征并不常常发生在这样阶层的人身上,而倘若真的发生了,紧接着就会出现一个移山填海的时代变迁。
许多人来这里仍会受到感动。
尽管我们都来自那个时代,并在那个时代隧道穿行而过,但是,我们看到雷锋,我们仍然迷恋过去那种神圣而幸福的表情。雷锋已经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象征。
据馆内的工作人员说,30多年来,雷锋以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参观者已达4000多万人次。这些人当中,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客人,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朋友,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外国总统和元首。有两万多人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了他们对雷锋的崇敬和热爱。
辽宁省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张仁地说:雷锋就是我们辽宁省一个巨大的精神富矿,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也是我们精神文明的品牌。抚顺、沈阳、大连和附近城市的许多机关、厂矿、部队、学校都把雷锋纪念馆作为开展教育活动、举办重大仪式的场所,经常在这里举行入党宣誓、入团仪式、学生夏令营和其他活动。人们面对雷锋的雕像,就像面对着那个激情年代宣誓,就像是对忠诚和伟大宣誓,在这里的每次宣誓,都会具有更绵长、更持久、更刻骨铭心的激励效果。在这个雷锋生前和孩子们一起活动的地方,今天有更多的孩子接受了心灵的洗礼,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这里高举起右手,用稚嫩的声音喊出一个可能影响他一生的承诺。有14个省市的学生在这里参加了相聚雷锋叔叔身边夏令营。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纯洁心灵的圣地,一个锻铸民族魂魄的地方。
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杂志社曾刊载了齐九鹏写的一篇特写,报道了被誉为当代雷锋的李素丽、邱娥国、徐虎、徐洪刚、韩素云千里迢迢专程赴抚顺看望雷锋的经过。
1998年4月,春风和煦绿影婆娑的抚顺,敞开胸襟,迎来了款款走近的5位当代雷锋。
这次全国青联等5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当代雷锋相聚雷锋身边主题活动,把全国学雷锋典型代表和雷锋第二故乡的雷锋传人们汇聚一起,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18日上午8时,朝晖沐浴下的雷锋墓前,5位当代雷锋来看望雷锋。他们是来自北京的全国优秀售票员李素丽,江西的人民好警察邱娥国,上海的辛苦我一个、造福千万家的水电工徐虎,济南军区的见义勇为英雄徐洪刚,广西的人民的好军嫂韩素云。他们把飘香的玫瑰、菊花、百合和康乃馨簇织的5捧花束轻轻放到雷锋墓的墓座上。而后,5个当代雷锋举起右拳,向他们从小就敬慕的英雄雷锋宣誓:誓做雷锋的传人,发扬光大雷锋精神!
见此情景,周围的人们感动了。5位当代雷锋和雷锋一样虽然是普通的人,但他们每个人却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业绩,成为人民学习的楷模。这说明伟大并不是高不可攀,它就孕育在平凡之中。倘若雷锋有在天之灵,那么,定会为自己未竟的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当代雷锋李素丽、邱娥国、徐虎、徐洪刚、韩素云是到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探家来了!雷锋第二故乡人如是说。可是,这5位当代雷锋何尝不是归心似箭呢?李素丽刚出院,就登上了飞机。千里奔波,她在开往抚顺的汽车上虚弱地依在别人肩上睡着了。车一晃,朦胧中的她自语:在路上多眯一会儿,才能到抚顺多看一会儿……徐洪刚新婚几天就赶来聚会的消息一透露,立刻引起其他雷锋的关心。嫂子正张罗给你选对象,可你都已结婚了……好军嫂韩素云不满地说。李素丽嗔怪道:这喜糖可没发呢!徐洪刚这个面对持刀歹徒毫无惧色的英雄,见两位大姐识破了他新婚别妻远行的秘密,不禁红晕上脸。但是,他很幸福,因为蜜月中的爱妻非常理解他早就要到雷锋第二故乡看一看的心愿。
在雷锋纪念馆举行的我身边的雷锋全国摄影展大赛颁奖及展览开幕式上,5位当代雷锋还作为出席的特邀嘉宾。同时,他们都是获奖作品中的画中人。在《李素丽在公共汽车上》大幅照片下的李素丽,向一群抓拍她的摄影家询问,有没有上面照片的作者。听说那位作者因事未到,李素丽期盼地说:真想和他合个影……上午10时,在雷锋纪念馆西侧绿地旁等候的35对新人,终于盼来了5位当代雷锋与他们共建爱心园的时刻。这是抚顺团市委组织的一次别开生面、意义非凡的活动。3月初,团市委就在市报登载了为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35周年,组织35对新人参加集体婚礼的公益广告。青年们听说活动中有和5位当代雷锋一起植树的内容,个个乐不可支。5位当代雷锋为爱心园揭幕后,李素丽、徐虎不约而同地把红绸披在徐洪刚的脖子上,也为他的新婚祝福。这情景怎能躲过极具新闻敏感的摄影家们的眼睛,镜头立刻形成焦点。而后,未等礼仪小姐导引当代雷锋入园,35对比5的悬殊比例,各单位的政工干部手疾眼快地抢走了能为本单位新人添彩的5位当代雷锋。为了等待与当代雷锋共植纪念树,新人们有的提前或延后了婚期。抚顺团市委机关6个准备今年结婚的男青年都选定了与当代雷锋在一起植树作为新婚中的一次最具意义的纪念。他们及他们的女友都是戴了小红帽子的青年志愿者,做雷锋精神的传人又与3代雷锋一起植树,岂不是天设机缘锦上添花?与李素丽同栽一棵松树的团干部刘宇星和雷锋纪念馆解说员商跃男笑眯了眼。他俩在雷锋纪念馆相识,爱情之花也是围绕一次次学雷锋活动催发的。此时,能在纪念馆旁得到当代雷锋为他们的爱情祝福,这对新人说:真够幸福一辈子的了!
融融喜气,亭亭小松,传人、新人植入心愿,爱心园里将永远留下5位当代雷锋和35对新人的一片片爱心。
下午,雷锋生前所在团,抚顺市公安局、城建局、公用局等单位盼来了当代雷锋的分组活动,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代表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并与他们座谈。在城建局、徐虎与抚顺的几个小徐虎掏出心里的话,上海西部企业集团中山物业公司以其名字为所属单位的冠名徐虎分公司,是对他的鼓励,同时也增加了压力,使他认识到新时期劳模也要有新的内涵:一个单位的劳模出名了,其名人效应就不再属于一个人了,而应属于一个集体。如徐虎分公司在经济中产生发展,虽然只追求薄利,但社会作用却更广泛了。着装整洁,举止文静的徐虎,给人一种知识分子的印象,对此,他说,当一名城建工人,少不了与脏累打交道,只有改变旧的样子才能树立新形象。临别时,应抚顺城建职工的要求,徐虎在抚顺市劳动公园栽下一棵雷锋树。
徐洪刚、韩素云从雷锋生前所在团官兵敲锣打鼓夹道欢迎的队列中走进这座光荣的军营。
官兵们围过来了,军嫂们围过来了,徐洪刚、韩素云分成两路,在绿色的军营里形成了两个热点。好兵见好兵,有说不完的话;军嫂看军嫂,有叙不尽的情。在别处,徐洪刚净给别人留言,在这里,他请雷锋班几位历任班长为他签名留念;韩素云激动地说,常看写英雄的书,能增强力量,有关当代英雄的书,她买了许多,这也激励了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
邱娥国被迎进抚顺市公安局会议室,优秀干警的代表们曾为新闻媒体报道的他的事迹所感动,此时见到他1.83米的个头、206斤的体重,更为他具有如此魁伟的警察英姿而赞叹不已。邱娥国说他6口之家,一家子都是党员。他至今已接到各地群众来信4000多封,有的称他为包公,有的叫他好心人……当地保险公司还为他投了35万元的人身保险,这是大家对人民警察的信赖。听到这里,与会干警起立向他敬礼。邱娥国指着胸前为人民服务徽章,说自从1990年被评为南昌市西湖区优秀共产党员发了这个纪念章后,他一直戴在胸前,时刻对照去做……
李素丽归类对口,自然让抚顺市公用局抢到手了,在公交11路全国青年文明号7127包车组上,李素丽现身说法,让抚顺的一群小李素丽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尤其李素丽那一双为迎乘客而常笑的双眼和亲切悦耳的声音,让她们比照出了自身的差距。看看李素丽,愈发添朝气,抚顺的小李素丽们表示一定让李素丽的优秀服务方式在雷锋第二故乡扎根。
雷锋第二故乡为当代雷锋有点有面的安排,引起了李素丽、邱娥国、徐虎、徐洪刚、韩素云的很大兴趣,对口单位之行,更让他们感到亲切,尤其看到抚顺市委倡导的做雷锋传人小红帽青年志愿者活动已在全市风行,他们更为千万个雷锋在雷锋第二故乡成长壮大感到欣喜。
在抚顺,5位当代雷锋还与雷锋生前重点辅导过的学生陈雅娟、留下雷锋珍贵照片的张俊、《雷锋的故事》作者陈广生、全国劳动模范邓风兰见面,大家话说雷锋精神,畅谈学习体会,亲情浓浓。
20日,当代雷锋相聚雷锋身边主题活动结束了,李素丽、邱娥国、徐虎、徐洪刚、韩素云余兴未尽,依依不舍。大家合影、留念,相约再会。徐洪刚从衣袋里掏出一块粉红色的手帕,让4位大哥、大嫂在上面签字留念。这一定是送给你爱妻的……大家说笑着,为那粉红色的手帕留下一份份珍贵的纪念。
再见了,5位当代雷锋!雷锋第二故乡人期盼你们再来!
在中国,一个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家族实际上存在着。他不仅仅是李素丽、邱娥国、徐虎、徐洪刚、韩素云,还有许多许多。一个初春之夜,辽宁省文明办主任张仁地,为笔者送行时特意请来了当年他在沈阳军区某部当新闻干事的战友冯连旗、吕永岩等,他们当年都曾宣传、报道过雷锋。冯连旗现在是沈阳军区党委秘书,大校军衔。他说,沈阳军区党委每年新春伊始固定的议题就是研究一年的学雷锋计划,因为雷锋这个典型出在沈阳军区,这是沈阳军区的骄傲。沈阳部队的官兵在雷锋这面旗帜下,创造了许多现代化神话,1998年抗洪中,雷锋团就是一个光荣的佐证1998年8月16日,驻扎在抚顺的雷锋生前所在团接到火速奔赴哈尔滨抗洪的命令。午夜,雷锋团900名官兵分乘两个专列向北挺进。
雷锋团来到了哈尔滨,奉命守护松花江北万宝段分洪大坝。该坝全长10.5公里。守护的重点是坝间被称为裹头的两个地方。这是险中之险。站在大坝上,可以看见汹涌江水吞噬的林木梢头,那些高大的树木被上涨的江水疯狂追逐,瞬间就遭受了灭顶之灾。现在它们就在洪水里痛苦挣扎着,青青树顶宛若少女飘飞的发梢。官兵们站在大坝上,透过雨幕感受着洪水滔天的凶险。那数丈高的洪峰,宛如上万头暴怒的狮子,不知何时就会蹿上岸来,而他们的身后就是著名的东北名城哈尔滨,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有风光旖旎的太阳岛,有最富盛名的商业街中央大街,有高耸云天的索菲亚大教堂,还有欧式风格的霓虹桥……倘若稍有闪失,整个城市就会被猛兽们撕为碎片,人民的生命财产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在洪水面前,官兵们高举起雷锋生前所在团的团旗,与洪水进行着殊死的搏斗。他们组成学雷锋标兵突击队,党员突击队,喊着学雷锋,战洪峰,誓死保卫哈尔滨的15号,每人平均背35吨沙石,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竞使洪魔没能前进半步。雷锋团中,有270名来自湖北、安徽的战士,他们的家乡也正遭受着洪水的袭击,有的家中房屋被冲,田地被淹,亲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但他们都抱着坚定的信念:我们是雷锋的战友,我们不能往雷锋的脸上抹黑,在人民群众最需要我们的时候,一定要顶得住,冲得上,舍得为人民群众做出牺牲1270名官兵没有一人提出个人要求,和全团官兵一起续写了一部新雷锋英雄传。哈尔滨的新闻媒体不失时机地报道了雷锋团的壮举,立时引来广大市民的注意,四面八方的人民群众争相拥来,想一睹新雷锋们的风采。他们送来大批的食品、矿泉水慰问子弟兵,拉着他们的手问长问短,问得最多的仍是关于雷锋的话题。
因为他们属于雷锋家族。
抗洪结束那天,雷锋团的官兵们破例喝了一次酒。这是一瓶存放了多年的茅台酒,一位80多岁的老人托人把酒送到了雷锋团,来为官兵们送行。前来送行的还有哈尔滨的百余名原雷锋团的老兵,他们如今已年过半百,他们拥着像他儿子一样年轻的战友,两代人举起酒杯,在现任团长的提议下,流着眼泪喊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雷锋精神万岁饭,却有几个当地的学生靠在墙边,似乎在享受中午的阳光。他们不吃饭。问为什么不吃,说是没钱,买不起。问为什么不带饭,说要带饭,干的带不起,只能用瓦罐带稀的,嫌麻烦,干脆中午不吃,饿到晚上回家一块吃。这话让城市学生大吃一惊,同在蓝天下,咫尺却天涯,怎么有这等事?于是学生们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说:他们没有饭吃活该,谁让他们的爸爸妈妈不计划生育呢?
手拉手拉出了李金海的心事。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同情心,没有一个善良人所具备的情感。这同样是一种贫穷,一种情感世界的白色沙砾绵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但它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老师只注意分数,学生也注意分数,家长更注意分数,教育部门则凭分数论高低、排座次。这样就使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别的都漠不关心,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冷漠的学习动物。试问,一个不懂感情的人,一个除了自己别的什么都不爱的人,能会爱祖国、爱人民吗?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根本不会爱祖国、爱人民,那么,我们花那么大的气力去培养他干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出一个没有感情的冷漠的科学家,不如培养一个善良的人。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纳粹德国服务的科学家,制造出多少屠杀人民的武器,如果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是不会这样做的。
这是远比分数更重要的。
城市孩子情感的触觉苍白无力,对城市之外的另外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不屑一顾,说明我们教育体系的某些缺憾。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情感世界丰富的人,不会不同情弱者,不会不关心他人的疾苦和痛苦的。
李金海认为这正是城乡学校手拉手深刻意义之所在。这是一节深刻的国情教育课,要让我们的孩子真正了解中国,不仅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更要让他们知道有些地方还很贫穷和落后。而这些并不是和他们了无关系。国家培养他们,正是为了让他们将来改变不尽如人意之处,并不仅仅是享受祖国的繁荣和富强个东莞市救助刘开煜的活动自此拉开了帷幕……
毛庆华是位转业军人。转业前,曾是海军厦门要塞基地的政治委员。在任期间,曾多次带领部队获得海军先进单位称号,其部队曾受到主席的视察,当救助刘开煜的活动在东莞局部展开时,多年做政治工作出身的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对东莞市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一场道德教育的大好时机。东莞是经济发达地区,在这样一个丰饶富庶的地区,如果因经济问题而延误一个年轻教师的生命,这将是东莞人精神文明的缺失。倘若如此,虽然刘开煜需要物质上的扶危济困,而东莞人更应该需要精神上的扶危济困……于是,身兼文明办常务副主任的他就向市委宣传部长黄良轩、市委书记李正维做了汇报,得到了领导们的大力支持。市领导们说,基于刘开煜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而治疗花费巨大,市委市政府委托文明办将广泛发动社会捐助,一定想方设法帮助他渡过难关!
就这样,毛庆华带着市委领导的嘱托,来到了横沥中学。
刘开煜完成每月一次的化疗后回到横沥,在这里和毛庆华见了面。毛庆华带来了市委领导的亲切问候,带来了东莞人民的深情祝福,刘开煜感激地说:我一定会加油,争取早日回到学校,走上讲台!
在市委领导的指示下,毛庆华动用了东莞市的主流媒体,他把《东莞日报》、东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找来,利用媒体对社会发出呼吁,希望东莞人继续发扬热心助人、扶危济困的好传统,向刘开煜老师伸出援手,帮助他战胜病魔渡过难关。
一场全社会的救助活动开始了。
三家新闻单位密切配合市文明办的统一安排,及时对刘开煜身陷绝境亟待帮助的情况做了详尽的报道,在东莞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单位群众纷纷为刘开煜慷慨解囊。市电信局在网上发出倡议书,号召各分局行动起来,他们很快筹到了3.7万元,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东莞分公司、市电力工业局、市教育局、《东莞日报》社、东莞宏远集团公司、工商银行东莞分行、市新闻出版局、市委党史办、市邮电局、麻涌、企石、黄江、樟木头、篁村等单位或镇区纷纷捐款或发起了捐款倡议。市文化局局长尹玉湘同志亲自召集下属单位,发动干部职工为刘开煜捐款1万元。感人至深的是,有些捐款者甚至不留姓名,横沥的朱金全先生一下子捐赠了5000元,一位女士捐赠了2000元,还有一位未留名者捐了500元。一时间,刘开煜的名字为人所熟悉,刘开煜的困境为人所同情,相识的不相识的人们走到一起,都为正在与病魔积极抗争的刘开煜称道一轮慷慨一番,人们真心希望刘开煜早日康复、重上讲台。短短几个月时间,刘开煜专户就筹得54万多元。
然而,人们最终没有挽留住刘开煜的生命。
在东莞人的关爱下,刘开煜在南方医院先后接受了两次骨髓移植手术,手术初期效果良好,后来就病情恶化了。
1999年12月3日,年仅26岁的刘开煜留下了一份捐赠眼角膜自愿书离开人世,这份自愿书上凝聚着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东莞人深深的谢意。志愿书这样写道:在东莞市委、市政府以及全市人民的关爱下,我才得以进行骨髓移植。我将树立坚强的信心和以顽强的意志,配合医生,战胜病魔,以期获得新生!康复后回到工作岗位,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回报社会!我将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在此,我特向市委、市政府表态:假如万一遇到不测,请将我的眼角膜捐给东莞市失明之士,让他们重获光明,看到东莞市更美好的明天,使他们的人生更加亮丽多彩……
刘开煜的父母也给东莞人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他们含泪的谢意感谢信。
敬爱的东莞市市委、市政府暨全体市民:
大家好!你们为了挽救我儿刘开煜年轻的生命(详见1999年4月30日《东莞日报》第一版《为了一位年轻教师的生命》一文?,爱从四面八方涌来,纷纷慷慨解囊,共捐款50多万元给我儿进行骨髓移植手术。不少好心人捐赠不留姓名;许多单位发出倡议书,踊跃热情进行捐款献爱心活动。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人有难万人相帮的高尚共产主义精神令我全家无限感动!遗憾的很,我儿刘开煜辜负了大家的希望,他从10月10日进手术室的50多天里,先后进行了两次骨髓移植手术(他妈妈在一个月内做了两次抽取骨髓手术,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伟大母爱令医务人员十分感佩?,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终因心力衰竭,于12月4日凌晨3时,病魔夺去了他年轻的宝贵生命……我全家沉浸在万分悲恸之出……
虽然我儿开煜走了,但是,东莞市人民捐款献爱心的动人事迹却传遍了神州大地,东莞市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共产主义精神将永驻人们心中!由此,让人们看到了人间真情在,世上好人多的现实,也充分说明了东莞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愿此伟大精神再接再厉,发扬光大!
在此,我真诚感谢市委、市政府领导!真诚感谢东莞市宣传部、民政局、教育局、电视台和《东莞日报》的同志们!真诚感谢横沥中学的师生们!真诚感谢东莞市的全体人民!真诚感谢亲友、同事、同学、校友和老乡们!谢谢大家!
我是个党员、退休教师,我决不褪色,当永葆革命青春,为祖国的四化大业贡献我绵薄之力,以报答东莞市人民对我儿子的无比关爱!
愿好人一生平安!谨致崇高的敬礼!
刘开煜之父:刘宝岭致礼
1999年12月15日
当一年之后,笔者为此事采访毛庆华副部长时,他说,作为东莞人,我为成为它的一员而自豪……
实际上,毛部长是湖北人。如今:他自称是东莞人,可见他彻底和东莞融为一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