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百万难民有了解决方法的朱由检此时心情很好。让人送上来一份美味的午膳,之后就带领一些内侍走出了皇宫。
朱由检这次出行是有目的的,这段时间朝廷要在陕西大兴土木,让朱由检想起了数个月前他就交给少府名下的百工院的水泥制作,现在据锦衣卫奏报已经有了阶段性成果了,自己这一次要过去看一看,若是真的能用了,那就是一大利器啊。
百工院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搜集,这里基本上已经汇集齐了大明最顶尖的一批工匠,当然这是除了军工方面的工匠。
现在的百工院有较高水平的工匠超过千名,而且都是顶尖的大师,百工院的院长是在朱由检的安排下锦衣卫从江西找来的大明大科学家宋应星。
和徐光启不同,徐光启的才华主要在农业方面,而宋应星则是在科研这一方面了,绝对是大明这个时候最伟大的科学家!
宋应星的卷宗朱由检专门看过,现在也是举人功名,然而科举并不顺利,数次会试皆不中。但是举人功名也足够朱由检给他安排一些官职了。
据锦衣卫当时去找宋应星的一个百户所说,原本此人是不愿意来到百工院的,但是在知道是皇上想要见他后,此人才愿意跟随锦衣卫前往京城。
朱由检也理解宋应星的心态,现在的宋应星即便经历过多次会试失败,但是仍然没有放弃心中的进士梦,在朱由检看来,他恐怕还在等着朝廷下一次的恩科了,这个时候的读书人,最看中的还是科举,一切都是为了科举!
不过他既然已经来了,就不要想着再回去了。
宋应星刚到京城,朱由检对他考核一番后,直接任命他为百工院主事,负责整个百工院,千名老工匠以及数千名工匠学徒的工作。
这大小也算的上是一个官职了,正六品,绝对不算低了,尤其是对于他这么一个小小举人。可惜宋应星还是向朱由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着之后参加会试中进士。
对于他这样的想法,朱由检是又高兴又烦恼,一番考虑之后,朱由检还是让宋应星暂时的管理百工院,这样就不影响他之后的会试。
朱由检原本还有些担心没有官职的宋应星能否压得住百工院里心高气傲的众工匠,没想到,仅仅一个月时间,所有人都对宋应星心服口服,对此,朱由检很满意。
现在的百工院因为规模越来越大,更何况这北京城一直都是相当的拥挤,城内已经找不到合适地方供他们使用,所以在一个月前,他们搬到了北京城外,虽然直到现在百工院都远远没有完工,他们还是一边入住,一边修建。
至于水泥的实验问题,朱由检是交给宋应星的,朱由检自己并不记得真正的水泥制作方法,他仅仅知道的是民间的一种土法水泥制造,即用石灰石和粘土混合,磨成面,之后要经过烧制,再往里面加入炼铁后的矿渣同磨后也就是制造出来水泥了。
这只是土法水泥的制作方法,强度、硬度都比不上真正大规模使用的水泥。
但是在这个时候也足够用了,想到这里朱由检不由得感到一阵庆幸,还好前世朱由检在农村待过一段时间,见过村里人制作这种土法水泥,他才记下了制作方法。
但是具体的比例如何?煅烧的温度是多少?……
这些问题朱由检也不清楚,毕竟那时候他还小,还只是一个小孩子,能够记下具体用的东西就很不错了。
朱由检觉得有了这些也足够了,他相信大明的工匠还是能将它做出来的,关键是时间的长短罢了。于是他将他知道的东西交给宋应星,并说明最终的产品是什么样的,其他的事情就交给了宋应星。
对于宋应星而言,他从当初被锦衣卫带往京城的时候就是懵的,皇帝怎么会想要见他这样的一个小小举人,还是一个会试数次不第的举人,他宋应星对自己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虽然疑惑但他还是进京了,无他,皇帝的召见他敢拒绝吗,门口的锦衣卫腰间的刀可不是闹着玩的。
更何况,能够被皇上召见那可是自己莫大的福分啊,虽说他和他哥哥宋应升两人还没有放弃科考,但是他们自己知道自己,他们基本上已经没有再考上的希望了。
现在这样天大的机会掉在了他们兄弟二人面前,他宋应星无论如何都是不能放弃的,此去京城无论是阳关大道还是深渊炼狱,他宋应星都是要去走一趟的。
然而到了京城,宋应星没想到自己竟然真的见到了当今圣上,只是接下来皇上想给他的官职让他心中有些不舒服,百工院主事不就是工匠们的头吗?这样的官做着有什么意义?一辈子待在这里吗?
虽然他宋应星对于工匠、技术、机械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兴趣以及很深的了解,不是他自夸,这座百工院中所有的工匠都没有他懂得多!
可是他宋应星是要当进士的,不是来这里当匠人的,这绝对是万万不可的。于是他向皇帝请求了暂代百工院主事的请求,当他说完后,他害怕了,他都不敢相信他有这么大的胆子。
这要是得罪了皇帝,自己以后还能考上进士吗?就算考上了,皇上若还是让自己担任这百工院主事,自己又该怎么办?
幸好皇帝没有怪罪他,皇上的容人之量果然是非同小可,让自己这个小人物对皇帝极其尊重。
他宋应星也是一个诚信之人,既然自己答应管理这百工院,那他也就尽职尽责。
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让这里的工匠对他服气了。原因很简单,宋应星对于他们的多种技术都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想法,而且还很有效,他用他的能力让这些工匠对他老老实实的。
在这过程中,他宋应星也过的很开心,和这么多同行在一起的感受真是舒服。可惜的是大明最顶尖的工匠他看不到,那少府里制作玻璃、镜子这些东西的工匠他遇不到,这让他甚是可惜。
这一个月时间过去后,他再次收到皇帝的召见,皇帝吩咐给他一项任务,甚至为此还专门拨给他一万两银子来制作这什么水泥!
世界上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东西吗?他对此是深感怀疑。
可是他也不能拒绝,上次拒绝皇帝一次后他就感到深深地后怕,现在还是老实一些吧。以他宋应星多年的阅历来看,皇上恐怕是有点儿天方夜谭了,世界上那里有会自动变硬的东西。
他觉得自己不能直接反对,用实际情况让皇帝打消这个不靠谱的想法吧。这实验又不困难,只是找出具体的比例、煅烧的温度罢了,很容易。只是又要浪费不少银子了,这么多银子,拿到陕西去赈灾不好吗?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他带领着数百名工匠进行着尝试,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仅仅用了半个月时间,他就按照皇帝的给的配方,造出来了能够变硬的所谓水泥。
这可是让所有参与此事的工匠极为震惊!包括他宋应星自己!虽然用制作出来的水泥加上石子等制作出来的水泥地仍然不够硬,甚至是软趴趴的,但这至少表明了,皇帝的这个方法的确是可行的!
这仿佛打破了宋应星心中的枷锁,接下来,他突然振奋起来,之前的散漫消失不见,他夜以继日的投入其中。
宋应星已经发现了这东西的巨大用途,这所谓的“水泥”所用的材料来源如此的广泛,成本很低,若是用来修路、建城、修渠……,若是真的做成了,他都不敢相信自己将会获得什么!
不说皇帝的赏赐,听说皇上对于工匠们的赏赐极为大方。自己定然是可以青史留名,流芳百世绝不为过,自己的名字将会被亿万人所传颂。
而且这东西真的能够有大作用,光是修路、修城,自己就为大明立下了大功啊!
只要一想到这些宋应星身体上就充满了激情与动力,这水泥我一定要将它做出来,宋应星暗暗发誓!
他凭借着百工院主事的权力,调动了千余工匠投入其中,每天都能够进行数十次,甚至上百次,如此他们每天就能够尝试上百次的不同配方。这样就避免了因为水泥的凝固时间而耽搁大量的时间。
又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宋应星终于做出了他认为可以使用的水泥,这基本上是他现在能做的极限了,若是想要再次提高,那所需要的时间至少也要一年。
虽然现在和皇上的要求仍然相差甚远。他用自己指定的制作过程生产出来的水泥制成的水泥地,能够在十天左右的时间内凝固,硬度倒是也不错,但是皇上所说的和铁差不多的程度还相差不小。
原本宋应星还准备继续改进的,可惜皇帝这天竟然要过来看这东西,宋应星只能将这个未成品交给皇上了,希望皇上不会不高兴吧。
这一天,宋应星带领着百工院的一系列高级别工匠在大门口等待着朱由检的到来。
很快一身常服的朱由检来到了门口。
在宋应星等人的带领下朱由检在百工院四处转转,还对一些高级别的工匠进行了一番友好的慰问,这里面多数工匠都是最近几个月来到这里的,朱由检这段时间也不是没有来过,只是他时间比较紧张,没有时间在这百工院里四处乱转,这些工匠对自己这位皇帝还没有什么了解。
他们那里想过自己还能和圣上说话呢?所有人都是诚惶诚恐,不过还好,几句话之后,他们至少能够好好说话了,朱由检很是和蔼在百工院多处转了转,看到朱由检如此和蔼,他们也渐渐放松下来,果然是圣天子啊!
这里研究什么的都有,水利工具、耕地工具、炼铁、炼钢、造纸、制造银币、织布、织棉……
朱由检走了一大圈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据宋应星介绍,这里的工匠们研究的东西多达两百多种,现在很多也已经有了一些进展,只是还没有真正的可以使用。
朱由检也没有怪罪,现在取得这样的成绩总体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甚至已经超过了朱由检原本的想象。
说实话,朱由检没有想到大明现在有这么多高水平的工匠,刚刚他们很多人的介绍的东西,就连朱由检都觉得很有道理,若是做成了,都是有很大效果的。
朱由检都不得不感叹,自己的老祖宗们还是很有水平的,可惜到了明末,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技术都消失了。
或许是因为古代从来没有像自己这样讲这么多的工匠集中在一起,让他们迸发出集体的智慧,才没有取得巨大的科技进步。
还好,现在自己来了,一切都可以改变的。
在百工院转了一圈用了将近两个时辰,之后朱由检来到了制作水泥的数个大院子。
看着这几个院子中间摆放着数百份已经凝固的水泥,水泥旁边还立着牌子,朱由检一边看一边听着宋应星的解释。
朱由检走到采用宋应星现在能做到的最好那份水泥铸造成的水泥地前,伸手试了试这水泥的硬度,听到宋应星对这一款水泥的介绍,心中很是高兴,若是真的达到了宋应星所说的程度,那这东西就真的可以使用了。
朱由检随手从旁边的侍卫手中拿过大刀,后退一步,用一部分力向地上的水泥上砍去,“碰!”,水泥地上仅仅留下了一道白印,朱由检心中一喜,再次用更大的力气去砍。
当朱由检感觉用上一半的力气时,才从这水泥地上砍下了一块儿水泥。
“好,很好,宋爱卿,朕现在这种程度已经可以用了,这次你可是立下了大功!诸位参与此事的工匠都是与国有功,朕必重重有赏!。”
“臣等谢皇上夸奖!”
“来人,召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来百工院。”